[Audio en chino]

Escuche en nuestro podcast el reportaje “Revista Instituto Confucio: La gran riqueza geográfica, social y cultural de China al mundo iberoamericano en más de 50 números“, locutado en chino mandarín.

La Revista Instituto Confucio es la primera revista cultural bilingüe hispanochina, y en septiembre de 2018 publicó su número 50. Durante estos años la revista ha abierto sus páginas a una realidad casi inabarcable: la de un país inmenso, con una historia milenaria y con un rico patrimonio natural al que completan una moderna sociedad y una civilización que ha legado una huella indeleble a la humanidad. Se cumplían hasta esa fecha ocho años, otra cifra mágica en el imaginario chino, en los que, a través de sus reportajes y fotografías, quienes han deseado conocer China se han deleitado con todas sus manifestaciones geográficas, monumentales, artísticas o gastronómicas.

Transcripción del audio en chino:

献给伊比利亚美洲世界——浓缩在50 期杂志中的中国历史、社会和文化财富

您正在阅读的这本杂志,是第一本以汉语和西班牙语写成的双语文化杂志。如今,这本杂志走过了一个圆满整数的岁月,因为这是杂志出版的第50期。50期杂志的每一页都满载内容故事,这些内容组成了一个广袤的、享有千年悠久历史的、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国家——中国。它继承了人类史上无法磨灭的文明印记,也展现了现代社会的发展与开明。时间飞逝,转眼已过八年,“八”对于中国人来说也是一个神奇幸运的数字。在这八年里,通过杂志的图片和报道,那些希望认识中国的人了解到了中国的地理、历史、艺术和美食,这是多么令人愉悦的一件事啊! 因此,正值杂志50期出版之际,一个如此特殊的日子,我们来对过往时光进行总结,同时展望未来赋予我们的责任。

2010 年7 月,经过前期紧张繁复的准备工作,《Instituto Confucio》《孔子学院》杂志中西双语版的第一期开始了它激动人心的出版之路。这条路一直硕果累累地持续到了现在。拥有收藏价值的第一期杂志封面是当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中国馆的特写照片。上海世博会在2008 年北京奥运会后仅仅20 个月后举办, 共有192 个国家、50 多个国际组织参展。

在面向公众开放的短短半年时间中,就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七千多万人慕名来参观世博会里众多的新奇场馆。杂志也借此展示了这场国际盛会,并在第一期的封面报道中这样写道“这些形形色色的展馆、礼貌热情的服务以及智慧的城市生活都展现出了中国对世界的热情拥抱”。通过上海世博会,通过这场华丽的盛宴,中国向世界证明它是一个开放的国家,一个传统与现代和谐相融的国家。

2009 年3 月中英双语杂志《Confucius Institute》《孔子学院》正式出版发行。在随后不到一年半的时间内,其他七个版本的双语杂志也一同面世:中俄文、中韩文、中日文、中阿文、中法文、中泰文以及中西文,巧合地构成了“八”这个神奇幸运的数字。2014 年3 月,《孔子学院》杂志大家庭又增加了三名新成员:中葡文、中意文和中德文版本。

自中西双语杂志第一期出版开始, 杂志便明确了创刊的目标:保证高质量的编辑水准、提供所有与中国相关的优质信息并成为中国与西语各国语言学术交流的联系纽带。通过杂志,建立起拉丁美洲、伊比利亚半岛与中国间的文明对话。杂志并不局限于传播中国历史、文化及社会知识,也要为各阶段的汉语语言学习者提供一个学习的工具。因为需要强调的是,在数万个汉字背后,隐藏着中国的文化传统、思想体系以及价值观念。若忽视了这些因素,汉语语言学习将无法取得相应的进步。

因此,杂志致力于加深人们对中国历史和地理知识的认知。出于这个目的, 杂志萌生的想法便是向读者介绍中国广袤多样的地理环境。2011 年7 月的第七期杂志主题集中于北京。从同年11 月的第九期杂志开始,每期杂志都以中国的一个地区、城市或者省会为主题。

杂志全览

截至目前, 在50 期杂志发表的4200 页面上共出现了中国的四个直辖市:北京、上海、天津和重庆,22 个中国大省,4 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广西、宁夏、新疆和内蒙古,7 个省会城市: 陕西西安、广东广州、江苏南京、浙江杭州、吉林长春、福建厦门和云南昆明, 除此之外还有中国的特别行政区香港和特区深圳。在这个地域面积堪比整个欧洲、半个拉美大陆的国家,人们通过这条悠长的杂志主题路线欣赏到了它广袤土地上的优美风景。

每期杂志的封面内容都会描述这个地区的历史渊源和地理特征。还会为读者提供不同的内容让读者感知到杂志出版的初衷和目标,当然,为读者提供的旅行和饮食建议也是每期杂志必不可少的内容。杂志涵盖了中国广阔疆域上那些最高级别的4A 和5A 级旅游景区,也涵盖了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景观。要知道这个国家拥有53 个世界文化遗产,仅次于拥有54 个文化遗产的意大利。

除了中国秀美的水土风情,记载每年的阴历新年庆祝活动也是杂志的传统。每年一月,杂志都会刊登中国春节报道,介绍这个重要节日里的习俗和传统。我们与广大的纸刊、移动客户端和网络读者一起共同走过了2010 年的虎年、2011 年的兔年、2012 年的龙年、2013 年的蛇年、2014 年的马年、2015 年的羊年、2016 年的猴年、2017 年的鸡年和2018 年的狗年。在中国十二生肖的轮回中,我们还差生肖动物中最后一位2019 年猪年,以及下一个轮回中第一位的2020 年鼠年和2021 年牛年。在杂志中,精美的图片和文本为你揭秘十二生肖动物的代表意义、社会意义、生肖传说以及人们对各自属性动物的解说。

为了方便阅读, 杂志添加了图片、插画和照片,帮助读者快速地获取信息。截至目前,杂志共收录了6000 张图片和插画。大量的图片将杂志变成了视觉的百科全书,为我们展示了中国的自然、社会和文化财富。封面是杂志最明显最吸引人的地方。正是通过封面,杂志为读者呈现了中国最优质最具代表性的图像:北京的天坛、西安的兵马俑、广州的客家土楼、武汉的黄鹤楼、宁夏的腾格里沙漠、作为电影《阿凡达》灵感来源及拍摄地的湖南张家界以及其他共50 处景观。

文化因素的突出

这八年来,杂志一直高度重视文化, 并以其引导杂志发展的方向。这其中包括文化本质的多重表现、文化本身以及随着历史演变而展现出的种种形式和面貌。也正因此,在杂志《文化博览》同名栏目中,我们能够读到、看到并了解到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方面。杂志以学术严谨为根本,以推广为己任,展现平易近人的一面,来帮助更广泛的读者大众了解到中国文明的各个方面。

自杂志开始发行以来,中国国画的审美原则和中国艺术全貌是《文化博览》栏目最为完整的两个主题系列。将时间拉近到2017 年,杂志在《文化博览》栏目共发表了五篇关于中国姓氏的文章。在姓氏这一系列主题中,除了姓氏知识,我们还了解到了很多日常趣闻和逸事。例如:通过姓氏主题,我们知道了孔子的第76 代孙为著名的乒乓球运动员孔令辉;家族姓氏张是拉弓开弓的意思;中国拥有最多人数的姓氏为王和李,拥有这两个姓氏的人数惊人,都为将近一亿人。

《文化博览》栏目也谈论了中国的诗歌、电影、书法、小说和很多新奇事物, 例如140 年前印刷的中国第一枚邮票。邮票图样是一条穿越云层的巨龙,金黄色的身躯上挥舞着五只龙爪,闪亮的双眼直视前方。花中四君子的梅兰竹菊也是《文化博览》板块的主角。除此之外, 我们也了解到臃肿可爱、浑身褶皱的沙皮狗来源于中国,且自公元前206 年到公元前220 年的汉朝开始便已存在。

作为文化传播中心的中国书院也出现在了《文化博览》栏目。2016 年5 月发布的第36 期杂志曾大幅报道江西省。因省内众多书院发挥的文化影响和享誉世界的知名度,江西省也被称为“中国人文之乡”。其中位于庐山南麓的白鹿洞书院被誉为“海内第一书院”。书院这个词于唐朝便开始使用。除了白鹿洞书院, 还有著名的广州陈氏书院,最开始只是用于祭祀祖先的祠堂,因其传统独特的建筑风格,陈氏书院成为了广东20 世纪初的建筑代表。

双程之旅

杂志的另一大特色栏目是《全球社区》。栏目采用大版面将中国和伊比利亚美洲国家的文明精华淋漓展现,并深入探讨两个地域间的文明往来和相互影响。栏目曾多次提出引人入胜地探讨, 比如:作家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和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作品的影响、《堂吉诃德》的社会反响以及佛教对语言产生的作用。《全球社区》也详细描绘了一些中国的新奇地点,如上海的徐家汇路和长春电影制片厂。当然, 地理历史景点也是栏目的常客,像北京的天坛、大同的悬空寺、颇具代表性的武夷山、承德的避暑山庄、武当绝顶、昆仑山脉、黄河、海南岛和孔子诞生地曲阜等等。

除此之外,我们还了解到了位于四川省的母系氏族后代——少数民族彝族。在这个少数民族,人们尊崇敬爱母亲, 家庭单位都由母系亲人构成,家族的女性长者会选出优秀的女性担任家族首领。除了少数民族的特殊习俗和生活方式,我们还读到了中国人喜爱酒的缘由。中国人对酒的热爱要追溯到汉代以前,在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出现了人们采摘食用野葡萄的描述,因为人们认为这种野生浆果拥有延年益寿的功效。

同样,我们也全面深入地了解到了丝绸之路,如由丝绸之路延伸而来的海上航行路线。同样,我们也知道了不同季节的季风气流能够保证航海路线的规律行进。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中亚和近东国家战火绵延、陆上丝绸之路被阻断之时,海上丝绸之路得以赶超。我们 还知晓了四个多世纪前由西班牙航海者发现的被称为“乌尔达内塔”的航海线路, 一条连接三大陆地、平静且安全的新航海路线。它从东到西穿过太平洋,由亚洲出发到美洲再到欧洲。航线上来往着商贸船只,但是船舱酒窖中也传送着人们对那时还未知晓世界的见识和见闻。

第一次远航探险的成功得益于周期性季风创造的气流和气候条件。也正是由于季风的影响,中国的气候环境复杂多样。干燥的冬季和炎热湿润的夏季形成了鲜明对比。严寒季节,西伯利亚反气旋带来寒冷的气流,平均温度也因此下降到了15 摄氏度。而相反,夏季的湿热空气营造了平均温度为35 摄氏度的高温环境。上述这些数据和知识也都是来源于杂志《环球博览》这一栏目的报道。

在这里,杂志其他的栏目和板块就 不一一赘述了,相信杂志的忠实读者对此都了然于心。在本期杂志中我们还为《本期人物》、《汉语角》和《访谈》另辟版面, 但这并不表示我们在期刊周年之际忽略了像《图片故事》、《说古论今》、《中国风尚》和《生活方式》等栏目的重要性。在这些栏目中,杂志用了上百张页面为读者介绍 了音乐、文学、美术、中西友人、传统美食、少数民族、建筑、茶馆、传统节日、书法、摄影以及塑造着中国特性的方方面面。

在这50 期杂志中,我们用500 多篇报道,通过一个端正真实的视角为读者展现了中国,这个汲取历史精华、勇于直面现在、无畏未来挑战、勇往直前的国家。因此,从这期杂志开始,在各位读者的见证下,我们将以更加严谨的态度继续推广中国的文化和知识。因为我们坚信:不同民族间最好的文化交流要建立在互知互信的原则和关系上。

值得铭记的名字

自杂志的《本期人物》栏目推出之日起,共有50 多位 历史及现代公众名人被囊括其中。这些名人都是影 响中国与西方国家关系的重要人物。他们投身不同的领域, 从事文学、体育、艺术、外交、医学和科学,是各领域的 精英和代表。在他们之中,第一期杂志选择了胡安·安东 尼奥·萨马兰奇。正是因为他的承诺与推动,北京成功当选 2008 年奥运会的主办城市。遗憾的是,这位国际奥委会前 主席在这篇报道面世前两个月安然离世。 在杂志报道的西方人物的名单中,我们看到了毕加索、 巴勃罗·聂鲁达、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以及赛珍珠这些 创作者的身影;看到了外交官胡里奥·帕伦西亚、欧亨尼 奥·布雷戈拉特和费正清,也看到了秘鲁记者安东尼奥·费 尔南德斯·阿尔赛、西班牙企业家艾伯特·科昂、多明我 会修士万济国,还有永不疲倦的旅者马可·波罗。在中国方面, 列举出来的名单就更长一些,共有40 位男女学者的姓名跃 然纸上。因为他们在中西交流中的重要贡献,他们的名字 得以被记载在历史书上,他们的事迹得以被全世界铭记。 通过杂志的《本期人物》栏目,我们看到了那些科学、 艺术、体育、思想和战略大家的生活和著作,也了解到了 那些著名的智者,惊叹他们是如何用自己的智慧激励国家 前行。借着这个主题栏目,杂志希望这些被西方鲜少了解 的精英们能够闪耀于伊比利亚美洲大陆。因为他们是中国 这一集体的标志和代表,汇聚着这个亚洲大国向世界传达 的情感。

汉语角

杂志创立伊始、首期杂志编写之初,杂志便将成为汉语学习辅助工具这一目标作为己任。在《汉语角》和《趣味汉语》栏目中,我们通过简洁的教学方法对汉字进行释义。通过丰富的插图、照片、大量例句和简单明了的文本, 帮助那些想要学习这门古老语言的人丢掉恐惧, 好好开始,也帮助他们巩固所学,提高水平。

围绕汉字形成、数字用法、偏旁部首、量词以及动词这些内容,杂志先后刊登了一系列的文章。除此之外,杂志还使用漫画形式的图片和特殊文本为想开启中国之行的读者以趣味性的方法呈现最常用的日常词汇:入住酒店、交通出行、网上购物、打电话、微信沟通等生活主题。

从2012 年7 月第13 期开始,杂志断断续续发表了关于汉语成语及俗语的文章。文章详细解释了这些汉语表达的字面意思、语言迁移和所对应的西语表达方式,以此增加学生对这个拥有数十亿使用者的语言更全面的了解。

童真一瞥

了吸引新的读者、增加趣味性和普及度, 杂志新开辟了儿童专栏。以《孩子眼中的中国》为主题,辅以针对儿童读者群体的特制插画,帮助小小读者们更好地理解杂志内容。在专栏版面上,通过大量的漫画图片,以童真的笔触续写封面主题内容,让儿童读者能够从他们的视角出发,开启一场中国之旅,领略这些被详尽介绍的地区和城市。儿童板块的文本内容简短精练,方便小读者们的阅读和理解。而且每段文本都由三种形式书写:汉语、拼音和西班牙语。这样,杂志在为儿童及青少年读者提供趣味性学习辅助的同时,也能帮助他们逐渐熟悉汉字和语音。

伊比利亚美洲之声

年一月杂志新开创了一个多元主题栏目, 取名为《透视》。该栏目内容围绕伊比利亚美洲大陆展开,刊登拉美孔院院长们的采访记录。虽然来自不同的孔子学院,但是大家对孔子学院在伊比利亚美洲这片广袤大陆上所起到的积极作用表示一致的赞同。栏目采访的第一位对象便是孔子学院拉美中心的最高代表罗伯特·拉封登先生,罗伯特先生高度赞扬孔子学院为“拉美大陆语言文化传播的关键”。

除了孔院拉美中心主任罗伯特先生,杂志先后采访了其他13 位孔院负责人。智利比尼亚德尔马的圣托马斯大学孔院外方院长李莲认为“汉语是当下突出自我的一大要素”,哈瓦那的阿森尼奥·阿莱曼断言汉语将为人们带来更多的高薪就业机会。波哥大的汉学家恩里克·波萨达也认为“中国的文化和发展让汉语成为了未来的语言”。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利马,秘鲁天主教大学孔院外方院长邓如朋主张语言教学中数字技术的应用。而马德里孔院外方院长伊莎贝尔·塞尔维拉则强调“艺术及文化沉浸对语言学习不可或缺的作用”。

麦德林孔院代表、前哥伦比亚外交官巴勃罗·埃查瓦利亚认为前往中国留学的学生都是“代表国家的外交使者”。同样,墨西哥尤卡坦自治大学孔院的安德烈斯·阿鲁赫也一直赞扬学生交流项目所带来的种种好处。布宜诺斯艾利斯孔院院长路易斯﹒佩雷斯﹒范﹒莫兰根坦言“在人际关系愈加复杂难释的世界,我们正在直面挑战”。然而哥斯达黎加孔院外方院长陈丽茜从另一角度坦承双方文化都拥有“将家庭和集体融入自身”的共性。

通过采访,我们了解到了各位外方院长们对汉语及汉语学习的想法,也了解到了他们所在的语言文化推广中心举办的各类活动,比如阿根廷拉普拉塔国立大学孔院院长诺尔贝托·孔萨尼设立的以“中国研究”为主题的研究生项目。在采访中,受访者们也强调了这些活动为当地人带来的重大影响。厄瓜多尔孔院院长何塞·萨拉萨尔提到“厄瓜多尔民众承认中国这一经济强国在国际商贸领域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拉普拉塔大学孔子学院秘书长白安蕾强调“阿根廷社会对中国的知识信息需求愈来愈大”。白安蕾秘书长的工作伙伴,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语言文化协调员巴勃罗· 古里宁对此表示同意并认为“将中国的宝贵文化财富推广到对此陌生的社会人群中,是我们面对的巨大挑战”。


[Audio en español]

Escucha en nuestro podcast en español el reportaje “El influjo de China en la obra de Jorge Luis Borges”

La obra del escritor argentino Jorge Luis Borges (1899- 1986) despierta una gran fascinación en China. Una fama que logró extenderse en el país desde que su obra completa fuera traducida al chino en los años 80. En su producción literaria se encuentran abundantes referencias a China y sus narraciones breves, con un lenguaje conciso y un estilo escueto, contienen todo lo típico de los cuentos populares que son muy aceptados en China, país acostumbrado a los relatos fabulosos desde tiempo inmemorial.

Texto completo e imágenes de este reportaje en español:

Audio y texto en chino de este reportaje:


Revista Instituto Confucio 49

pdfPublicado originalmente en: Revista Instituto Confucio.
Número 49. Volumen IV. Julio de 2018.
Ver / descargar el número completo en PDF 

[Audio en chino]

Escucha en nuestro podcast el reportaje “El influjo de China en la obra de Jorge Luis Borges“, locutado en chino mandarín.

La obra del escritor argentino Jorge Luis Borges (1899- 1986) despierta una gran fascinación en China. Una fama que logró extenderse en el país desde que su obra completa fuera traducida al chino en los años 80. En su producción literaria se encuentran abundantes referencias a China y sus narraciones breves, con un lenguaje conciso y un estilo escueto, contienen todo lo típico de los cuentos populares que son muy aceptados en China, país acostumbrado a los relatos fabulosos desde tiempo inmemorial.

Transcripción del audio en chino:

“玄味儿” 博尔赫斯

廖燕平

近年来拉美文学在中国掀起热潮,在众多的拉美作家中,中国读者对阿根廷大师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Jorge Luis Borges,公元1899-1986年)情有独钟。这位世界级文豪于上个世纪70年代末登陆中国的文坛,并送来一股强劲的春风,孕育了一代中国先锋派小说作家。进入90年代,随着《博尔赫斯全集》的出版,博尔赫斯的名字也如狂澜般席卷中华大地。如今,博尔赫斯的大多数作品均已译成中文,阅读博尔赫斯成为一种文学时尚,让中国读者乐此不疲。

究中国人喜爱博尔赫斯的原因,首先要提到这位阿根廷文豪对东方文化的痴迷。博尔赫斯自幼博览群书,他在大量阅读西方书籍的同时,也浏览了《易经》、《庄子》、《红楼梦》、《聊斋志异》等众多中国古典名著。读书万卷,下笔有神,博尔赫斯凭借非凡的博学和想象力,在文学创作中采用西式诠释方法,建构了 一种“另类” 中国文化。在他的散文《长城和书》中, 秦始皇修建长城、焚毁儒家书籍被有机地联系起来,成为理解中国历史事件中时间与空间关系的范例。在他的诗歌《漆手杖》里,庄子的寓言被改编成梁代皇帝手中的权杖,以此来诠释中国传统的“变易”学说。在他的小说《阿莱夫》中,作者将微小的物质与庞大的宇宙相连,称之为神道,从而引申出《道德经》中“道可道,非常道”的韵味。

然而,博尔赫斯吸引中国读者更深层的原因还在于他的文学表达方式。长期以来,世界文坛的专家们给博尔赫斯贴上了很多标签,如超现实主义、神秘主义、魔幻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等。但中国读者似乎并不想把博尔赫斯束缚在某一个理论框架之下,他们更愿意去直接玩味这位阿根廷作家所讲的“故事”。博尔赫斯擅长短篇小说,是一位写小文章的大作家。他的作品短小精悍、语言简洁、文笔洗练,这正是讲故事的传统方式,也是中国读者最熟悉的文学体裁,因为中国自古就是一个“故事王国”。比如,脍炙人口的成语故事就是中国特有的、历史悠久的“讲故事”传统的文化瑰宝。这种体裁具有浓郁的大众文学色彩,其强大的生命力深深地扎根于广阔的民间,已积淀成中华民族的阅读习惯。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博尔赫斯的短篇小说,虽然涉及题材不同,但都是在讲故事,它们可以是历史故事、哲学故事、宗教故事或艺术故事等等。

但是,博尔赫斯的故事不是普通的故事,而是“讲道理”的故事,也就是寓言故事。“寓”是“寄托”的意思,即把作者的思想寄寓在一个故事里,让人领悟其中的道理。博尔赫斯正是将自己 的哲学思想寄托在虚构的寓言故事中。他的寓言故事深刻隽永、言简意赅,其人物活灵活现,其情节扑朔迷离,但所含哲理却严肃认真。博尔赫斯通过隐喻和象征的文学手法,既显示了五光十色的生活现象,又阐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读来寓意深长,发人深省,被称为“玄味儿”小说,吸引了亿万中国读者。

博尔赫斯的“玄味儿”特点,集中体现在他的短篇小说《小径分岔的花园》中。这部作品的主人公是中国人,叙述手法采用了“谜语”和“寓言”的传统方式,深受中国读者推崇。在小说中, 博尔赫斯讲述了两个相互重叠的寓言故事。第一个故事采用了猜谜语的方式,谜面是一部名叫《小径分岔的花园》的未完成小说,由一名中国清朝占星家创作,但小说只是一堆杂乱无章的片段,令人费解,充满悬念。谜底是“时间”。博尔赫斯认为,在古代中国,时间具有相对性,它与空间合为一体。《小径分岔的花园》中杂乱无章的小说片段就是发生在同一时间、不同空间的各种故事。这些故事仿佛一座花园里弯弯曲曲、不断分岔的小径,虽然看上去错综复杂,但实际上彼此联系、一脉相承。博尔赫斯的寓言通过虚构这一古代“时间花园”,实际上是破解了一个“中国谜语”,那就是,中国古代因为父子相传、“述而不作”,所以文化传统万古长青。那么西方现代性时间观又是什么样的呢?为了解答这一问题, 博尔赫斯在同一篇小说《小径分岔的花园》中插入了第二个寓言故事,讲的是百年后那位清代占星家的一个曾孙流落到欧洲的悲惨故事。这位曾孙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沦为德国间谍,受 到一个爱尔兰人的追杀,为了向上级通报英国在法国新建炮兵阵地的任务, 不得不制造一起谋杀案,但任务完成后,自己却被处以绞刑。这个寓言故事将英国、法国、德国、中国、爱尔兰等处于不同空间的国家汇聚在同一战争时间里,精辟地隐喻出,在现代社会中,时间与空间的交织异常复杂, 充满不确定性。那些走出古代“时间花园”的个体虽然获得了自由,但命运多桀,被时空的巨流所吞噬。

博尔赫斯就是这样,以意味深长的哲理锋芒,将东方文化元素揉和在西方思想中,亦真亦幻,如水中月,似镜中花,让中国读者觉得似曾相识但又充满“玄味儿”,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作者精心布下的寓言迷宫, 去猜测, 去思考,去升华自己的精神世界。博尔赫斯一生创作不已,晚年失明,然而他却用自己不朽的文学作品筑起了一座智慧的灯塔,照亮世界,启迪着人们拨开宇宙“玄味儿”的面纱,探求人生的真谛。

Leer el artículo original en español:


Revista Instituto Confucio 49

pdfPublicado originalmente en: Revista Instituto Confucio.
Número 49. Volumen IV. Julio de 2018.
Ver / descargar el número completo en PDF

[Audio en español]

Escucha en nuestro podcast en español el reportaje “El legado artístico y humano de José Venturelli: el pintor chileno amigo de China”

El pintor chileno José Venturelli (1924-1988) representa no solo un maestro sino también un artista que traspasó las fronteras dando a conocer su visión de lo humano a partir de sus derechos y dignidad. Sus ideas se expresaron en grabados, dibujos y vitrales pero, sobre todo, en la pintura muralista. Si bien a lo largo de su carrera transita por distintas técnicas pictóricas, fue la influencia oriental y, especialmente, el uso de la tinta china lo que le permitió ampliar su visión de la técnica e incorporar nuevos elementos, sin perder nunca la fuerza de la expresión figurativa y la representación de los paisajes más diversos.

Texto completo e imágenes de este reportaje en español:

Audio y texto en chino de este reportaje:

 


Revista Instituto Confucio 51

pdfPublicado originalmente en: Revista Instituto Confucio.
Número 51. Volumen VI. Noviembre de 2018.
Ver / descargar el número completo en PDF 

[Audio en chino]

Escuche en nuestro podcast el reportaje «El legado artístico y humano de José Venturelli: el pintor chileno amigo de China», locutado en chino.

El pintor chileno José Venturelli (1924-1988) representa no solo un maestro sino también un artista que traspasó las fronteras dando a conocer su visión de lo humano a partir de sus derechos y dignidad. Sus ideas se expresaron en grabados, dibujos y vitrales pero, sobre todo, en la pintura muralista. Si bien a lo largo de su carrera transita por distintas técnicas pictóricas, fue la influencia oriental y, especialmente, el uso de la tinta china lo que le permitió ampliar su visión de la técnica e incorporar nuevos elementos, sin perder nunca la fuerza de la expresión figurativa y la representación de los paisajes más diversos.

Transcripción del audio en chino:

何塞·万图勒:来自智利的中国朋友

何塞万图勒(José Venturelli)不仅仅是一位智利壁画大师,更是一位跨越国界的艺术家,他通过追求人的权利和尊严表达了对人性的看法。他的这些观点在雕刻、绘画、彩色玻璃,尤其是壁画中得到体现。尽管纵观整个职业生涯,他运用了不同的绘画技巧,但是东方艺术的影响,尤其是中国水墨的运用扩宽了他的技术视野,在其创作中添加了新的艺术元素,从而使他能够更有力量地再现多元景色。

莫妮卡·阿乌马达 Mónica Ahumada
智利技术大学 Universidad Tecnológica de Chile

何塞•万图勒逝世三十年后我们再来纪念他,意味着我们要重新认识这位特殊的艺术家兼中国通,以及他对中国新一代艺术家产生的深刻影响。何塞•万图勒的知识背景使他的足迹遍及各大洲。除了智利和中国,他先后在巴西、墨西哥、古巴和瑞士居住过。

于对智利民众的团结友爱,墨西哥捐建了一所学校,并且由墨西哥壁画大师大卫·西凯罗斯(David Siqueiros,1896年12月29日—1974年1月6日)亲自在奇廉绘制了“杀死入侵者”的壁画,当时何塞•万图勒是他的助手。这次经历让他面对面认识并了解了这位墨西哥壁画大师。由于这幅壁画的机缘,两位艺术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尽管日后他们身处异国,联系甚少,这份情谊陪伴了双方一生。

作为一名年轻的艺术家,万图勒有很强的求知欲。他曾经获得了一项奖学金,可以前往巴西学习和了解更多的绘画技巧。从那时开始,他的职业生涯就慢慢展开了。1950年,他为秘密出版的聂鲁达《漫歌集》绘制插图。后来,他前往墨西哥,加入墨西哥壁画流派,与朋友大卫·西凯罗斯团聚。也是在墨西哥时,他与德里亚·巴拉奥纳(Delia Baraona)喜结连理。1951年,发生了一件对他的职业生涯产生决定意义的事件:他受邀参加在柏林举行的世界青年和平节。这一年,他们的女儿出生,也正好取名帕丝(Paz,西班牙语,意为“和平”)。万图勒越来越频繁地与来自世界各地的知识分子接触,他慢慢认识了许多诗人、雕刻家和画家。几个月后,他参加了在维也纳举行的世界和平大会,在那里他被公开邀请出访刚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2年,万图勒到达北京。他一抵达就被东方文化和新的社会形态所吸引。这次短暂的受邀变成了长期居住。除却中间几次离开,他在中国前后待了16年。万图勒与中国高层领导人,如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的联系日益紧密。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中国政府委托他很多诸如在 圣地亚哥创建智利—中国文化学院(1953年)之类的事务,这个文化学院帮助万图勒圈子里的人,如萨尔瓦多·阿连德(Salvador Allende,1908年6月26日—1973年9月11日)、巴布罗·聂鲁达(Pablo Neruda,1904年7月12日—1973年9月23日)与中国建立起了联系。他们二位后来均受邀访问了中国不同地区。他们是第一批见证中国发生巨变的知识分子和政治家。在这样的背景下,周恩来总理任命万图勒为亚洲—太平洋地区世界和平运动的秘书长。凭借这一身份,万图勒访问了许多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并且在了解了这些地区的革命运动之后,帮助他们在文化、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域建立了十分有益的合作关系。

万图勒之所以能够融入中国社会,是因为他自己的家庭也融入了这个国家的现实生活、民俗习惯和文化传统。他的妻子德里亚·巴拉奥纳也与中国建立了紧密联系,而且她是第一位在北京新创建的外国语学校教授西班牙语的老师。关于这件事情,当时的许多报纸进行了报道。他们的女儿帕丝也与他们一样同中国建立了深厚的联系和文化交流。初到中国时,帕丝刚满一岁,她的母语就是汉语,这让她可以不必离开自己的父母,毫无语言障碍地进入当地托儿所和小学进行学习。

万图勒与画家齐白石交情匪浅,借由这层关系,他顺利进入北京大学美术学院。他在学院组织学习班,教授年轻人新的绘画技巧,如裸体画等。在这里,他开始将中国水墨加入自己的绘画作品。其中一位年轻的学生就是广军,他继承了万图勒的衣钵,现在是著名的中国美术学院雕刻学院的教授,同时也是“拉丁美洲大师:何塞•万图勒(José Venturelli)” 画展的参展者之一。这次画展在政府赞助之下于2016年在北京、南京和上海展出。这次画展反映出中国人对万图勒作品的欣赏。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这位重要人物帮助中国与智利建立了联系,1970年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作为壁画大师,万图勒的崇高地位在圣地亚哥伦卡市(Renca)国家职业培训学院的壁画中得以展现。

同一年,万图勒开始创作这幅作品,其主题是反映人类在改造大自然的过程中所创造的工业生产工具。在这幅36平方米的巨作上,壁画家刻画了几种不同的能源:水力、煤炭、石油、太阳能和原子能,描绘了青年人可以在不同的学习中心进行培训、学习不同的技能、满足一个正在走向工业化的国家的需求的情景。丙烯的浓烈色彩,以及凸显出来的双手都表现了一个主题:对于万图勒来说,技能培训是这个国家的核心问题。同一时期,他还创作了位于加布里埃拉·米斯特拉尔(Gabriela Mistral)文化中心的题为“智利”的壁画。

1973年智利军事政变之后,万图勒决定从中国移居日内瓦。在这座瑞士城市,他自己对于祖国智利的持续关切表现在作品集《黑色和红色的祖国》(Patria Negra y Roja)中。他还为马德琳大教堂创作彩色玻璃画。但是,万图勒从未忘记中国。他年轻时患上的肺病就是由著名中医针灸师田医生医治的。好几次,都是中国医生将他成功抢救过来。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医生们再怎么努力也未能恢复他的呼吸功能。1988年9月17日,在亲朋好友的围绕下,万图勒在北京去世。中国全国人大主席出席了他的葬礼。

今天,新一代的年轻人重新认识了万图勒充满传奇的一生,他们在他的作品中发现了他留下的艺术和人文遗产,这笔财富跨越了国界,消弭了语言差异。圣地亚哥美术博物馆今年策划了“何塞·万图勒逝世30周年:人文学家、行者”的展览,用来纪念他;墨西哥的迭戈·德·里维拉(Diego de Rivera)壁画博物馆也展出了“扶桑来风:20世纪的墨西哥和中国” 的展览,策展人郑胜天(Shengtian Zheng)和喻瑜(Christina Yu Yu)突出了万图勒的成就,展出了一封由他亲笔写给大卫·西凯罗斯的信。在信中,万图勒请求可以在中国艺术家联盟的申请下展览墨西哥的壁画。在他逝世三十年后,这些艺术家们希望可以再一次展示在万图勒作品中出现的中国。

Texto completo e imágenes de este reportaje en español:


Revista Instituto Confucio 51

pdfPublicado originalmente en: Revista Instituto Confucio.
Número 51. Volumen VI. Noviembre de 2018.
Ver / descargar el número completo en PDF 

[Audio en español]

Escucha en nuestro podcast en español el reportaje “Chengdú, la idílica ciudad de la que nadie se quiere marchar”

La tres veces milenaria Chengdú, capital de la provincia de Sichuan y enclave económico de alta tecnología, concentra una población que roza los 16 millones de habitantes en su área de influencia. Descrita por Marco Polo como una bella ciudad en tierra llana, al veneciano le sorprendió la importancia fluvial y el encanto de sus muchos puentes sobre el agua. Hoy en día Chengdú se ha convertido en el destino preferido del turista nacional por su buen clima durante todo el año, la reconocida hospitalidad de sus gentes y por albergar al panda gigante, otro de los símbolos de este idílico lugar del que nadie se quiere marchar.

Texto completo e imágenes de este reportaje en español:

Audio y texto en chino de este reportaje:


Revista Instituto Confucio 51

pdfPublicado originalmente en: Revista Instituto Confucio.
Número 51. Volumen VI. Noviembre de 2018.
Ver / descargar el número completo en PDF 

[Audio en chino]

Escuche en nuestro podcast el reportaje “Chengdú, la idílica ciudad de la que nadie se quiere marchar”, locutado en chino.

La tres veces milenaria Chengdú, capital de la provincia de Sichuan y enclave económico de alta tecnología, concentra una población que roza los 16 millones de habitantes en su área de influencia. Descrita por Marco Polo como una bella ciudad en tierra llana, al veneciano le sorprendió la importancia fluvial y el encanto de sus muchos puentes sobre el agua. Hoy en día Chengdú se ha convertido en el destino preferido del turista nacional por su buen clima durante todo el año, la reconocida hospitalidad de sus gentes y por albergar al panda gigante, otro de los símbolos de este idílico lugar del que nadie se quiere marchar. 

Transcripción del audio en chino:

成都,让人流连忘 返的闲适之都

何有良

位于中国西南部的成都,历经三千年的风风雨雨,从未更名改姓,数世纪来一直保留着“成都”这个名字。“广袤平原上的美丽之城”是探险家马可·波罗( 公元1254—1324年 )笔下的成都,城内流淌的河流和伫立于河水之上的座座桥梁深深地震撼到了这位威尼斯游者。作为四川省省会,成都也是高科技和经济中心。在这座古老的城市内,居住着约1600万的人口。因为这里全年适宜的气候、热情好客的当地人和生活在此地的代表性动物大熊猫,成都成为了中国人流连忘返的旅游胜地。

川,从古至今一直被中国人称为“富庶之地”。公元前四世纪建立于此的成都不仅是这片土地上规模最大的城市,也是整个中国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成都位于成都平原,拥有地处北纬30 度以及介于450 到720 米之间的平均海拔优势。成都北面连接龙门山脉,南面与云贵高原毗邻,东面依靠着龙泉山,而西面则被邛崃雪山相拥。若自上向下俯视,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镶嵌在富饶平原上被绿色植被覆盖、由丰沛降水形成的多条河流滋养着的山谷。

在游客选择成都的众多理由中,有一项便是这里的温润气候。尽管气温高低起伏,但成都全年平均气温却保持在20 摄氏度。在最寒冷的一月,平均气温也不低于3 摄氏度; 而在最炎热的七月和八月,最高平均温度也仅仅是30 摄氏度。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得成都成为旅游胜地,并让其赢得了“天府之国” 的称号和些许神秘的色彩。而这都源于亿万年前形成的古老山峰所赋予成都的独特地形和面貌。

两千五百年前的战国时代( 公元前475—前221 年),蜀国(公元前1045— 前316 年)第九世开明王将都城迁于成都。根据周王迁岐典故“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的伟大计划, 得名成都,并自此保留未经改变。成都的市花为芙蓉,因此人们还称成都为“蓉城”。自公元四世纪始,成都便是四川蜀地的首都和政治中心。成都西北30 公里外发掘的三星堆遗址,为我们展现了三千多年前古老蜀国的印记。“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诗句中美如图画的成都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 公元701—762 年) 笔下描写的城市。

随着历史的演进和时间的变化,城市的人口也在成倍增加。根据最新数据统计,成都现拥有约1600 万居民。从新的统计数据来看,拥有与波多黎各相似的14378 平方公里地域面积的成都,已经成为了中国西南第二大人口高密度城市。为了深入地体验这座城市的历史和习俗,没有比漫步于其著名街巷更好的选择了。其中著名的街巷之一便是锦里古街。锦里是成都最古老的商业街,也是成都最古老的金融动脉。在这里,人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文化和民俗的完美融合。在寓意“美丽明媚”的锦里古街, 世界上最早的官方纸币交子开始流通使用。宋代( 公元960 年—1279 年) 天圣元年( 公元1023 年),交子诞生在成都并延续了将近800 年的使用历史。

水城

从成都出发,便是丝绸之路的南段路线。因此,在那段时期,成都也变成了连接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文化桥梁。第一个走完这段路线的欧洲人,正是我们熟知的伟大旅行家马可·波罗。十三世纪,马可·波罗穿越陡峭艰险的群山峻岭,经历无数艰辛磨难,最终到达这座繁荣喧闹的城市。当这位探险家漫步在繁闹的街市,目睹河边来来往往的船只, 看到商船穿过的一座座桥梁和街道上移动的人山人海,禁不住虔诚地感谢上帝, 让他得以有幸亲眼见证同他家乡一样的水城。感谢这位来自威尼斯的探险先驱, 成都成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早被知晓的中国城市之一。

汇聚于此的锦江、府河、沙河以及古老的都江堰灌溉系统为成都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和水源保障。都江堰工程对洪水的治理和掌控,从公元前三世纪设计建成开始便从未停止。都江堰对河水进行分流,将岷江的部分水源通过水渠引到成都平原。此项水利工程有效地避免了每年由于积雪融化引起的河流水位上涨而造成的洪水。因此,2000 年都江堰水利系统和青城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世界遗产。同都江堰一起入选的青城山也位于成都。青城山共有36 座山峰,是道教发源地之一,拥有众多与道教起源相关的古老寺庙。

乘坐水上游艇,可以到达另外一个不能错过的成都景点—乐山大佛。乐山大佛位于岷江、青衣江、大渡河的三江交汇处,凿刻于栖霞峰山体上,是唐代(公元618—907 年)开始修建的巨型佛像。乐山大佛是现今世界保存下来的最大弥勒佛雕像。让人叹为观止的佛像和周围秀美的峨眉山景观二十多年前便被世界组织评选为世界文化遗产。

大熊猫繁育基地

在风景如此优美、气候如此适宜的城市,我们一点儿也不会意外在这里遇到大熊猫。大熊猫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哺乳动物,它有两个亚种。根据最新的科学研究,大熊猫被认为是异于熊的属类。不论对大熊猫进行怎样的自然分类, 这个憨态可掬的动物早已成为中国的象征,代表着不同民族间的和谐及友谊。中国政府将大熊猫赠予邦交国家以示国家间的互爱互助,并以圈养的方式增加世界上大熊猫的数量。得益于人们为其保护繁殖所作出的巨大努力,如今大熊猫的受威胁等级已从“濒危级”下降为“易危级”。

在现存的两千多只野生大熊猫中, 有80% 栖息在四川省。为了更好地保护大熊猫,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建立了两处大熊猫景区:唯一坐落于都市内的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以及面积覆盖20 万公顷的四川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这两处景区每年都会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除了近距离观察大熊猫, 人们也可以触摸它们并和它们互动。四川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是四川大熊猫栖息地的一部分。四川大熊猫栖息地由7 处自然保护区和9 处风景名胜区组成, 并于2006 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世界自然遗产。

令人惊讶的是,现今被世人熟知的大熊猫在1869 年才被西方世界知晓。1936 年,美国时装设计师露丝·伊丽莎白·哈克尼斯将第一只成活的大熊猫带出中国。当时的露丝既没有将大熊猫锁在笼子里, 也没有给它带上脖套,而是双手抱着这只熊猫离开了中国。自此开始,人们对于这种古老动物的喜爱传遍整个世界。大熊猫的形象也以不同的艺术方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电影、图标、图片、雕塑、装饰物等等。最有名的是大熊猫晶晶, 因为以它为原型创作的五只奥运福娃被选为2008 年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为此晶晶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明星大熊猫。

高科技创新中心

经济方面,这座飞速发展的城市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根据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布鲁斯金学会的研究,成都因其高超的经济增长率成为排名世界第三的全球大都市。这所美国智库通过比较生产总值、购买力以及就业率对全球300 多个大都市进行排名。成都以其高速的发展、高达5.9% 的就业增长率和7.2% 的人均生产总值增长率,成为仅次于美国圣何塞和爱尔兰都柏林之后排名第三的大城市。

四川成都拥有先进的科技创新区, 所以2016 年被誉为世界创新城市。在这里聚集着将近83000 家高新技术企业。在成都的南部,介于三环和四环之间,坐落着高新技术园区。园区内有超过1300 家公司,其中有281 家是《财富》500 强企业。园区内最有名的建筑大概是新世纪环球中心了。新世纪环球中心占地170 万平方米,是世界上建筑面积最大的建筑。除了作为会议中心,这里也聚集着众多商店、水族馆、滑冰场、酒店甚至大学。

正是因为成都的卓越地理位置和上述提到的各个方面,成都成为了西部大开发项目的龙头。西部大开发项目开始于2000 年。20 年后的今天,西部人民的生活水平已经得到了空前的改善,该地区也成为了外国投资的热点。中国西部代表着中国71% 的国土面积和将近28% 的人口分布。西部大开发战略涵盖四川在内的6 个省、5 个自治区和直接归属中央政府管辖的拥有3 千万人口的重庆市。除了经济的发达和技术的领先, 西部拥有众多的自然能源和矿产资源, 也是众多游客的旅行目的地。

精致生活

无论经济如何发展,也无论各种数据指数如何增减变化,成都人民每天的生活一早便拉开序幕。成都人日复一日地践行着他们特有的生活传统。其中一项便是在街边成百上千家茶馆里吃早餐。旅游指南形容成都为“茶爱好者的天堂”,这么说一点儿也不夸张。因为茶馆数量众多,我们甚至能在公园最隐蔽的地方找到古老的茶馆。在这里,你能真正地体会到生活气息。在茶馆品着拥有丰富抗氧化成分的茶, 吃着富含矿物质、维他命和蛋白质的干果,成都人民便是这样享受他们简单而闲适的生活。

如果仔细地查找史料,便会发现最古老的茶馆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出现在四川。茶在中国有非常渊厚的历史和人文基础,这点儿在成都尤为突出。成都人将休闲娱乐与茶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一张方桌,一把竹椅,不论是成都本地人, 还是外地游客,都可以悠闲地在茶馆里一边喝当地人最爱的茉莉花茶,一边享受成都闲适的时光。

成都真正的美食不局限于调味特色, 而是坚持追寻美食味觉上的“鲜、重和辣”。美食专家们称其为“ 百菜百味”, 因为它包容着颜色、形状、味道、香气各色的丰富食材。

在成都众多美食中,绝对不能错过的是沿街叫卖的各色小吃。从早到晚, 不论阴雨或骄阳,在小贩们喧杂的叫卖声中食客闻香而来。在数不清的特色小吃中,不得不提的是香甜软糯的赖汤圆、荔枝巷的菜肉钟水饺和洞子口的马红薯以及张凉粉。

Leer el artículo original en español:


Revista Instituto Confucio 51

pdfPublicado originalmente en: Revista Instituto Confucio.
Número 51. Volumen VI. Noviembre de 2018.
Ver / descargar el número completo en PDF 

[Audio en español]

Escucha en nuestro podcast la explicación a la expresión china “la distancia pone a prueba la resistencia del caballo, el tiempo revela el verdadero corazón de las personas” locutado en español.

El proverbio chino “La distancia pone a prueba la resistencia del caballo, el tiempo revela el verdadero corazón de las personas ”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significa que, en las distancias remotas, podemos saber de verdad si un caballo es fuerte o débil; de la misma manera que, sólo a través del tiempo, podremos entrever la bondad o maldad de los pensamientos de una persona. Conoce la leyenda que da origen a esta curiosa expresión china.

Texto completo e imágenes de este reportaje en español:

Audio y texto en chino de este reportaje:


pdfPublicado originalmente en: Revista Instituto Confucio.
Número 52. Volumen I. Enero de 2019.
Ver / descargar el número completo en PDF 

[Audio en chino]

Escuche en nuestro podcast en chino la explicación a la expresión “la distancia pone a prueba la resistencia del caballo, el tiempo revela el verdadero corazón de las personas”.

El proverbio chino “La distancia pone a prueba la resistencia del caballo, el tiempo revela el verdadero corazón de las personas ”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significa que, en las distancias remotas, podemos saber de verdad si un caballo es fuerte o débil; de la misma manera que, sólo a través del tiempo, podremos entrever la bondad o maldad de los pensamientos de una persona. Conoce la leyenda que da origen a esta curiosa expresión china.

Transcripción del audio en chino:

成语故事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很久以前,有个人叫马力。他在进京参加考试的路上病倒了,有一位叫路遥的地主接收并照顾了他3年。马力最终得以进京并考中状元,而且还成为驸马。后来路遥家遭火灾被烧毁。路遥进京找马力帮忙。见面后,马力丝毫不提帮忙的事情,只是留路遥在京城游玩,路遥很生气。在回家的路上,马力派将士将路遥拦住,只准许他每天往回走1里路,多走1里就要倒退2里。这样,走走停停,路遥用了3年的时间才回到家。一回到家他却看到,被烧掉的房子变成了华美的大宅。原来马力不想路遥太早回到家的原因是要利用这段时间给他建造一座大宅以报答他的救助之恩。面对此情此景,路遥感叹地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这条成语的意思是:路途遥远才能知道马的力量的强弱,经过长时间的考验以后,一个人思想品质的好坏才能显示出来。

Leer el artículo original en español:

“La distancia pone a prueba la resistencia del caballo, el tiempo revela el verdadero corazón de las personas”


pdfPublicado originalmente en: Revista Instituto Confucio.
Número 52. Volumen I. Enero de 2019.
Ver / descargar el número completo en PDF 

[Audio en español]

Escucha en nuestro podcast en español el artículo “Francisco Varo (1627-1687): un gran experto de la lengua china”

Francisco Varo (1627-1687), eminente misionero español del siglo XVII, vivió 38 años en China. Bajo el nombre de Wan Jiguo dedicó gran parte de su evangélica vida a estudiar e investigar el idioma de ese país y compuso la obra Arte de la lengua mandarina, primera gramática impresa del idioma estándar chino en una lengua occidental que hoy conocemos. Reportaje de Liao Yanping. 

Texto completo e imágenes de este reportaje en español:

Audio y texto en chino de este reportaje:


ic_ESP_47

pdfPublicado originalmente en: Revista Instituto Confucio.
Número 47. Volumen II. Marzo de 2018.
Ver / descargar el número completo en PDF 

Uso de cookies

Este sitio web utiliza cookies para que usted tenga la mejor experiencia de usuario. Si continúa navegando está dando su consentimiento para la aceptación de las mencionadas cookies y la aceptación de nuestra política de cookies, pinche el enlace para mayor información.plugin cookies

ACEPTAR
Aviso de cookies

Pin It on Pinterest